王成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向奔赴-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王成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向奔赴
2024-06-06 09:24: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江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关键在创新体制机制,激发高校发展的动力活力。

高校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党的二十大明确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通达融合的枢纽,是孕育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理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以高校发展的“质量”和“贡献”,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动力。

高校发展质量和水平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新支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枢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校只有努力建设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才有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总的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规模很大,但是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因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要持续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主动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集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高校应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教育、科技、人才的系统支撑。

高校发展效能和贡献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新路径。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是重要的科技人才集聚地、拔尖人才输出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科技创新成果汇聚地。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不仅要看高校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而且要看高校的发展效能,关注高校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近年来,虽然高校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成为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但高校不能满足于自身的办学指标,而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定位、布局和要求。要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产业界的协作,不仅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输送各类创新型人才,而且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新路径、展现新作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贡献。

建立学科更新机制,打造一流学科。学科建设在高校各项事业中居于龙头地位,是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如果高校的学科建设更新无法紧跟人类科技进步与知识更新的脚步,就无法在未来科技与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江苏高校有若干传统优势学科,拥有48个一流学科建设点。如何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抓学科建设,最为关键的是要大力推进学科更新。比如,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其实这些许多年前就有,之所以现在成为“风口”,是因为理论、材料、工艺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我们建设一流学科,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能新瓶装旧酒。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紧盯国际科技前沿,吸纳各领域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的最新成果,找准战略突破口,才能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成为引领产业科技创新的先导者和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依托传统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打破学科壁垒和利益藩篱,大力培育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使之成为发展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基石。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引育一流人才。人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也是人才集聚的蓄水池。培育新质生产力,高校最重要的作为方向是培育人才。一要加大力度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计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一批青年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力量。二要加大力度推进海外引才。要抢抓窗口期,发挥高校的特有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三要多措并举用好各类人才。尽管经过多轮改革,但部分高校缺乏有力有效的奖勤罚懒和优胜劣汰机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和激励机制,搭建平台、组建团队,让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涌流。

创新科研组织机制,产出一流成果。目前,部分高校内部教学科研组织比较僵化,条块分割严重。应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需要,改革组织和运行机制,灵活设立新型科研组织,设立学科特区、人才特区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一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在基础研究等领域,摒弃急功近利的项目化的投入和考核,鼓励和支持科学家的自由探索,鼓励长周期的科学研究,鼓励科技人才啃“硬骨头”。二要结合高校的特点,围绕重点方向、重点课题,灵活设置科研机构,促进资源共享、人员合作、科研协同。三要支持建立开放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重点实验室或联合研发中心。

健全产学研合作的共赢机制,作出一流贡献。教育、科技、人才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要素,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和效率。高校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是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高度集聚的场所。这里集聚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学术骨干和富有活力的青年师生,拥有众多的相互交融的学科和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这些要素需要灵活有效地组织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系统思维。高校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结、相互影响。任何系统只有不断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系统有序运转。高校系统只有更大力度开放办学,才能保持高校自身的有序与活力。

高校要树立“跳出教育看教育,打开大门办大学”的理念,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校地、校企、校校、校所和国际化合作,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打造教育改革“先行区”,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人才集聚“新高地”,努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双向成就。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作者:王成斌  编辑:王语涵  

热点新闻

推荐新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