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媛
基层事多人少、责大权小,面对千头万绪的任务往往“马力不足”“超载运行”。之所以如此,“搭车”的考核过多是重要原因。
考核是重要的指挥棒。有的部门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总想把自己抓的工作塞进考核指标体系;有的部门即便自身工作与基层权责结合不紧密,也要通过“搭”进考核以增强自身“存在感”;有的部门看到其他部门都在“搭车”,唯恐自身工作被基层忽略,也下场“卷”基层考核。“搭车”考核的背后,是少数部门官僚主义思想作祟,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试图把考核“万能化”的懒政思维。
考核不能变成一个筐,更不能什么指标都往里面装。“搭车”的考核指标过多,甚至一百分不够用要膨胀到“千分”“双千分”,结果必然是“指标越多、实效越差”。有的乡镇过着“紧日子”,却在采购台账耗材上花费甚巨;有的基层明明人手紧张,却有干部专职填考核材料成为“表哥”“表姐”。这其中,都有“搭车考核”的“功劳”。
“搭车”的考核必须“请下车”。谁来请?上级部门要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变“层层搭车”为“层层减负”。在思想认识上,要唯实而非唯数,多看工作实效的“总账”,坚决摒弃叠床架屋的“繁琐哲学”;在谋划考核时,要重统筹而非分配,在考核体系上合并同类项,坚决防止各部门争抢“唐僧肉”产生“剧场效应”;在具体指标上,要讲科学而非态度,根据客观实际合理设计指标,坚决不搞指标代替目标的形式主义;在开展考核时,要鼓励走下去而非等上来,用“四不两直”“不声不响”的方式实现考核有感、过程无感,坚决不能一考了之、一压了之。
把减负落到实处,要变“临时福利”为“长期激励”。上级部门不能用考核代替自身的工作,而应把科学考核作为能力建设的长期课题。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持续改进考核方法,切实控制考核总量,激发基层“以考促干”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