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东青 于董艳
通 讯 员 常工信
立高山之巅,揽万里星辰。
常州,向“新”而进,突破跨越,终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上“拼”出了“中国新能源之都”的现实图景——
《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显示,投资热度连续两年全国第一;
今年以来,新能源产业依然呈现出非同一般的发展韧性:今年1—8月,全市新能源领域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超5110亿元。
闪耀的数字,彰显着常州的产业革新和经济活力,积蓄着新动能新优势的坚实步履。
以变破局,能“链”世界
城市的链接力,是衡量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硬核指标。换而言之,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弱,决定了一座城市在全球竞争中的抗压能力和主动权。
新能源浪潮滚滚向前,如何拥抱“风口”,掌握全球市场的话语权?
把脉定向,聚力产业强市的常州,以“变”破局。2009年,国家启动“十城千辆”工程,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审时度势,常州随即出台了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
时到今日,常州早已不是新能源产业链上微不足道的一环,而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有了连接世界、能“链”全球的力量——
常州,在新能源领域率先构建起“发储送用网”产业闭环,且深度融合,造就了7680亿元级产业规模;
在输变电、光伏产业领域,常州,素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的称号;
汇聚了光伏组件出货排名全球前二的天合光能、正面银浆产品市占率国内第一的聚和新材、光伏铝合金边框产品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永臻科技等。
建“链”新能源整车制造,常州在“狂飙”。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业绩最突出的“比亚迪”和“理想”,不约而同扎根常州,树起常州新能源整车制造的新标杆。今年以来,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1万辆,占全省产量的61.3%。2023年全国出口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常州制造。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仅用短短数年,常州就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打造出了一个全球产业发展高地。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居全国首位。
登上动力电池系统使用量和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之位,有“宁王”称号的宁德时代,不断加固常州动力电池产业全球地位。在溧阳先后投资五期项目,投资总量超400亿元,其核心企业江苏时代成为全球锂电行业3座“灯塔工厂”之一,也是常州首家世界级“灯塔工厂”。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就有4家布局常州。
作为充电网络设施的头部运营商之一,星星充电平台迄今已接入充电桩终端数超过53万个,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
“新”的应用场景迭出,常州“新能源之都”的显示度、感受度日益彰显。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车公共和专用充电场站288座,充电桩超2200个。
以“新”破冰,聚“链”成群
常州,曾经的“苏南模式”代表,一度发展放缓,但在2023年跃升为我国第二十五座“万亿之城”。人口和面积都不占优势,如何在更高的维度寻觅发展契机?常州以“新”破冰,寻找新的支点。
谋划新能源产业赛道,其实常州并没有天赋异禀,有的只是产业布局的前瞻视野和锲而不舍的“链”式思维。这当中,充满了敢想敢闯、不等不靠的生动故事。
2018年,脱胎于长城控股的蜂巢能源创立。尽管当时其还未实现产业化,仅有动力电池的研究中心,但常州却坚定投向蜂巢能源,并拿出最大诚意: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常州就快速为蜂巢能源“量身定制”了700多亩土地。
蜂巢能源不负期许。凭借技术突破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创新推出短刀电池,仅用6年时间,就成为江苏最大的独角兽企业。
同样落户溧阳的中国科学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则令常州成为长三角储能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创新高地。自2018年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多位院士和研究员领衔的研发制造团队,瞄准科技成果转化和前沿技术研发,发挥出创新的“强磁场”效应。
李想,理想汽车创始人。同样是在2018年,李想捧着几十页ppt来到常州,感动于常州完善的配套和政府对产业的远见,将理想汽车落户于武进区。
比亚迪,叹服于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已形成的“4小时产业圈”,在与常州高新区强强联合后,在2021年、2022年连续追加投资。海豹、元plus等车型在常州基地生产。
“宁王”落地溧阳至今8年,引来了各路豪杰。如今在其周边,遍布零部件、整装制造的产业矩阵,“链主 上下游产业链”“链主 供应商”交叉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链式“军团”,成为常州抗压的最大凭仗。
数十年深耕,聚“链”成群。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常州已构筑起包括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电机、充电桩等在内的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集聚了近4000家相关制造企业,产业密度居全国首位。
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示范名单。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新北区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产业集群、金坛区能源电子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以“质”破题,换档提速
从工业制造明星城到智造名城,常州厚植实体经济沃土,矢志不渝。
勇立每个时代潮头,风口起舞,意味深长。如今,如何更进一步,拉升常州的产业增量或增速,继续“走在前、做示范、挑大梁”?
求解时代的新命题,常州以“质”破题,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奋勇争先埋头干。
以技术创新赋能,加装“数字引擎”,常州传统产业发生着“老树发新芽”的化学反应。
从“大规模制造”走向“个性化定制”,常州传统纺织服装企业经过智能化改造升级,在完成小批量、快时尚、加工复杂、附加值高的订单中取得优势,打造出产业增长的新动能。
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借助工业互联网标识码,赋予每块布料、每件衣服甚至每个衣架一个“身份证”;自主研发的一系列自动化设备,同样被赋予数字传输功能,人、机、料等相关信息实时录入,集成应用,在纺织服装行业智能化转型中处于标杆地位。
拥抱智能制造技术,以数字化统揽全局,江苏凯达重工在轧辊、辊环的计划调度、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能源管理等8个环节,建立了16个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目前企业核心业务数字化水平达到90%,成为新技术给常州传统轧辊产业增添新动能的极佳写照。
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常州“新”之所向,瞄向未来产业这一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争先塑造新优势。
加码发力化合物半导体、氢能等多条未来产业链,出台《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布局车规级芯片、高端射频芯片、光电芯片、功率半导体等方向,赋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发展。
合成生物,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2023年,国庆前后,新北、金坛、武进三大合成生物产业园提前落子,激活“一池春水”;11月,常州在全省第一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布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有效进行前瞻布局、科学规划、系统推进。
截至目前,常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健康 养老等三大特色板块,全国超过60%的吻合器生产企业集中在常州。
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争先的背后,是政企双向奔赴,城市与人同频共振的一套组合拳。
瞄准先进制造业项目,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十百千”工程,“点对点”解决堵点痛点。今年,常州将在累计诊断企业超6200家的基础上,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创新驱动,建强创新平台载体。着力建设“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创新矩阵,推动科教城、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发展,不断增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
示范引领,加快推动产城融合。聚焦提升新能源整车“见车率”、充电桩“见桩率”、光伏“见板率”等目标,促进产业品牌和城市名片双向赋能。
深化场景应用推广。聚焦交通枢纽、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开放式公园、文体场馆等9大重点公共场所,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应装尽装,创新建设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等新型补能场站。
千帆竞发勇者胜。站在“中国新能源之都”的起点远眺,常州还将“拼”出更多精彩,续写城市与产业更多的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