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何 渊
本报讯 “9月6日,我们的‘淮麦’成果转让了300万元,目前,课题组品种转让金额已达5000多万元。”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淮安市农科院小麦育种专家顾正中团队的小麦品种“总价”又涨了。2013年,“淮麦33”曾以1033万元创全国小麦品种转让价之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记者从市农科院了解到,我市建成苏北地区首个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育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品种100多个,其中“淮稻5号”累计推广面积超1500万亩,是目前全省推广时间最长、种植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淮麦33”创造了亩产827.5公斤的江苏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是江苏淮北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藏“芯”于库,护好基因库。走进位于市农科院的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库,记者看到一袋袋种子整齐地排放在架子上。在库外,工作人员正在打印条形码,将入库种质按条目编号,为数字化利用作准备。“这就好比农作物的‘基因库’,既有优质的老品种,也有创制的新品种,各具优势、各有特点,可扫码查询、随用随取。”管理员蒋守华告诉记者,目前该库共保存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油菜、西瓜等主要农作物种质8800多份,总量居全省前列。
藏“种”于田,打好优质牌。“育种家也是艺术家,好品种是根据目标精心打磨出来的。”在市农科院科创基地,水稻育种专家李刚告诉记者,优异种质除了要入库保存外,还要发挥价值。利用征集、鉴定和评价得到的优异种质,通过互补配组,从后代中不断优中选优,才能得到自己心目中的那粒良种。“这样的过程,至少需要十年左右。”李刚说。
藏“富”于农,唱好振兴曲。地方品种也是种质资源的“富矿”。“散落的农家种,在长期的进化选择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因资源,可以很好地补充、改良、推广品种。”市农科院科研处处长王玮说,基于大数据技术全面开展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普查,建立不同数据库系统,打造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信息平台,同时挖掘和利用其特异基因,避免优良基因的丢失。好的种质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芯”动力,以“淮稻”系列品种为例,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广超3500万亩,累计增收稻谷超20亿公斤,累计新增经济效益48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