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余樟睿
本报记者 朱世萍
通 讯 员 顾云良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质量强链工作阶段性成果,我市主导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成功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
随着坞门缓缓打开,在数艘拖轮的配合牵引下,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的两艘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相继靠泊码头,后续将进行船舶舾装和系统调试。“lng船已成为航运市场的宠儿,发动机是它的心脏,而为发动机等设备提供新鲜氧气的lng气体管道就像输血管。”新时代造船项目经理张俊说。
lng气体管道测量误差大、安装工艺复杂,“管道合拢”的难题长期困扰着船企。新时代造船突破lng双壁管施工工艺瓶颈,打造合拢管测量设计一体化集成软件平台,单边误差精确到0.3毫米,测量设计效率较国外同类产品提高5至10倍。利用该软件平台,新时代造船与链上企业开展业务合作,每年业务金额超2亿元,同时大大提高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本地配套率。
这仅仅是我市推动质量强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聚焦“1 4”产业集群,摸排企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质量技术难题,开展“锻链升级、强链提质”重点质量项目攻关活动,通过探索搭建“质量管理驾驶舱”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实验室”联合共享平台等,推动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技术船舶、先进金属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卓越提升。“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的高质量企业,一个个质量强企的‘点’串成质量强链的‘线’,进而推动产业集群这个‘面’高质量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张汉刚说。
以“新”提质、以“质”为擎,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多凯动力公司与德国曼恩公司授权签约生产柴油机,有效解决本地船舶建造产业链上“缺心”问题;亚星锚链成功研发深远海浮体系泊连接和张紧装置,最大破断负荷超过15000kn,实现深远海浮体系泊装置的示范应用和全产业链的国产化替代……从“点上开花”到“串链成景”,再到“连片结果”,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群不断跑出发展加速度。
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链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脚步。起重机抓起连铸坯,放进高线加热炉进行热轧,悬挂在车间上方的lap测径仪,实时显示最大值、最小值以及不圆度等数据……江苏申源集团有限公司新建成的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高线智能化改造项目现场,一派火热生产景象。
一直以来,镍基合金焊接材料生产存在高温变形抗力大、温度窗口窄、热塑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发展的“挡路石”。随着真空感应冶炼、轧制开坯、热处理等关键工艺技术的优化升级,申源集团自主研发镍基焊丝625盘条,实现镍基合金焊接材料进口替代,每吨成本由60万元下降至25万元,企业每月节约成本4500万元。
一家企业的质量攻关项目成果,对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形成牵引效应。镍基焊丝625盘条还被应用于石油化工、核电能源、海洋工程等领域的耐蚀工程装备。“这种材料具备良好的热强性和高塑性,被应用于核岛主要设备的焊接上,提高了设备的抗氧化、抗腐蚀能力。”大西洋焊接材料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王卫华说。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质量强链建设,以开展重点质量项目攻关活动为抓手,以质量创新联合体为支撑,力争今年底完成标杆性、引领性质量攻关项目10个以上,攻克行业质量共性难题50个以上,推动形成质量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多点突破的“泰州模式”。到2025年底前,我市将集成打造产创融合发展的质量支撑平台,探索实施产业质量强链“伙伴计划”,搭建产业创新圈、标准圈、检测圈、人才圈、服务圈,吸引更多人才集聚、项目落地。